1、本申请技术方案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扫描方法、装置、扫描笔和存储介质(申请号:202010814025.0),方法包括:基于上一扫描的启动时间至当前扫描的结束时间内,设置在扫描笔身的多次扫描按键的按键状态,确定当前扫描模式;若当前扫描模式为多次扫描中,则结合上一整合结果,以及当前扫描所得的当前识别结果,确定当前整合结果;若当前扫描模式为多次扫描启动,则将当前识别结果作为当前整合结果。
审查意见中指出,本申请权利要求1和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基于上一扫描的启动时间至当前扫描的结束时间内,设置在扫描笔身的多次扫描按键的按键状态,确定当前扫描模式。基于区别技术特征确定本申请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确定当前扫描模式。
基于此,审查意见认为,在整合多次连续扫描的内容时,具体是基于上一扫描的启动时间至当前扫描的结束时间内,设置在扫描笔身的多次扫描按键的按键状态,确定当前处于多次扫描的启动还是多次扫描的进行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
2、答复思路
在确定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时,代理师查找到本申请中关于区别技术特征有益效果部分的记载为:通过设置多次扫描按键区分多次扫描和单次扫描,进而可以基于多次扫描按键的按键状态判断当前扫描模式。根据上述有益效果部分记载的内容,推导得出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判断当前扫描模式”,这与审查意见中指出的“如何确定当前扫描模式”属于相同的技术问题。
基于此,代理师站位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结合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根据本申请区别技术特征所构成的技术方案来推导技术效果,最后再根据技术效果重新确定技术问题。具体如下:
本申请技术方案:基于上一扫描的启动时间至当前扫描的结束时间内,设置在扫描笔身的多次扫描按键的按键状态,确定当前扫描模式。即,本申请中用户可以通过按压和释放设置在扫描笔身的多次扫描按键,来实现扫描模式的切换。
技术效果推导:本申请中当前扫描模式的确定需要上一扫描启动至当前扫描结束这一时间段中的按键状态确定,即本申请中针对多次扫描按键的按压和释放操作,是与扫描同步执行的。相应地,扫描模式的切换也是在扫描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本申请中扫描模式的切换无需以扫描中断为前提即可实现,“用户通过按压和释放多次扫描按键”以设置扫描模式,在保证扫描模式可以灵活切换的同时,最大程度维持了扫描操作的连续性。由此可见,区别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为:在切换扫描模式的同时,维持扫描操作的连续性。
技术问题确定:根据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重新确定本申请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连续扫描中进行扫描模式切换”。
基于此,代理师对现有技术中扫描模式的切换方式进行了检索,发现目前针对单行扫描和多行扫描的区分方式,依然停留在扫描执行之前,通过扫描笔屏幕进行设置,例如CN201110284640.6中指出“用户进行单行或多行扫描模式的切换时,通常需要跳出正在使用的扫描模式,显示主界面,然后选择另一种扫描模式进行录入”,上述设置方式显然会导致扫描方式的切换十分复杂,影响扫描的连续性。又如CN201110284640.6中指出“对用户选择的文本进行录入后,显示多次选择的文本对应的识别结果,并在显示的识别结果后显示连接符,用户通过对连接符的选定触发扫描模式的切换”,即,扫描模式的切换,发生在一次扫描完成后,且需要在录入设备显示扫描结果之后才能执行,同样,该扫描模式的切换方案需要在扫描中断之后才能执行,也存在影响扫描连续性的情况。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切换扫描模式的方案,均会对扫描的连续性产生影响,与本申请中“用户通过按压和释放多次扫描按键”,无需以扫描中断为前提即可实现扫描模式切换形成区别。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扫描模式切换方案并不能解决本申请中“如何在连续扫描中进行扫描模式切换”的技术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代理师对本申请权利要求书进行了修改,将说明书中记载的“所述多次扫描按键由用户控制,用户通过按压和释放所述多次扫描按键,设置具体的扫描模式”增加至权利要求1。
在此基础上,代理师重新梳理了本申请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基于重新梳理的技术问题论述了区别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差异,说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
3、审查结果
本案中,代理师站位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根据区别技术特征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推导区别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最后再根据区别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重新确定本申请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从而转变审查员的观点而获得授权。
当说明书及附图中未明确记载区别技术特征在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或说明书及附图中所记载的区别技术特征在要求保护的技术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过于上位时,可以结合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阐述清楚区别技术特征在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的作用,推导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确定的技术效果,最后再根据技术效果重新确定技术问题,根据该技术问题梳理答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