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路浩资讯 > 路浩案例
明确区别技术特征所起到的作用-驳回复审案例分享

静1.jpg

前言

在审查意见答复的过程中,判断是否存在技术启示具有一定主观性,各方容易带入主观意见。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目的考量,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类分歧,专利代理师应整体考虑技术方案,研究技术特征细节,从相对客观的技术特征出发,找出区别特征或进一步限定以产生区别特征,如果能分析出技术方案中对应特征起到的作用不同,则更容易得到审查员的认同。

下面针对一个具体的驳回复审案例进行分析,以通过明确区别技术特征在申请文件中起到的作用不同,来区分申请文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


一、案例信息

申请号:2017*****3220

发明名称:一种用于温室果蔬栽培的滑轨式吊蔓装置

审查员于2020年2月3日针对请求人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答复所修改后的文本,作出了驳回决定。

请求人于2020年2月24日向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查部提交了复审请求,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查部于2021年7月5日作出了复审通知书,请求人于2021年7月28日针对复审通知书重新进行了答复,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查部于2021年9月8日撤回了原驳回决定。

二、案例详情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温室果蔬栽培的滑轨式吊蔓装置,D1(CN203840884U)公开了一种果蔬立体无土栽培装置,审查员认定D1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并且D2(CN102405797A)公开了一种温室作物的吊蔓装置,在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指出本申请权利要求1与D1的区别技术特征为:吊蔓系统不同,即:轨道(1)和吊环(7),轨道(1)安装在支撑架结构的上方,轨道(1)的下端安装有多个吊环(7),轨道(1)的下端设有与吊环(7)滑动连接的滑槽,吊绳(5)的一端连接至植株的根部或根部的牵引绳上,吊绳(5)的另一端穿过植株上方对应的吊环(7)并垂直于固定值栽培槽的下端。

1.png

本申请的附图1(示出本申请的吊蔓装置)


2.png

D2的附图3(示意出D2的吊蔓装置)


在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指出,本申请权利要求1相对于D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置可调整间距的吊蔓系统。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D2所公开的内容(如下所述)的基础上容易想到的,因此本申请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

在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中,申请人与审查员的争论焦点在于,申请人给出以下观点来阐述D2所公开的内容和/或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惯用技术手段无法得到上述区别技术特征的理由:

1、D2中的吊蔓系统包括:吊蔓线(1)和吊蔓线(1'),两条吊蔓线(1)和吊蔓线(1')的一端均固定在温室栽培槽(6),另一端各自固定在两条牵引线(2,2')上,与本申请中的吊蔓系统的结构并不相同。

2、D2中吊蔓线(1)和吊蔓线(1')的移动依靠移动装置(3,4)的水平移动,而本申请则是通过吊环在滑槽中滑动控制移动,换言之,吊蔓线的驱动方式不同。

因此,申请人认为D1和D2均没有公开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也没有给出与其相关的任何技术启示。然而审查员没有接受上述观点,并发出了驳回决定。


三、复审策略

在《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所给出的存在技术启示的三种情形中,明确指出作用完全相同才存在相应的技术启示,也即作用是否相同是判断技术启示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得出区别特征在对比文件中所起的作用与在本申请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则意味着不存在技术启示。

经过研究申请的审查过程,我方发现前几次答复都是基于吊蔓系统本身结构上的区别来进行的陈述,没有从细节上阐述本发明吊蔓系统的工作原理的区别,而且并没有明确整体区别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中所起到的作用。

基于此,在我方确定好区别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对申请文件进一步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说明书中的记载“当落蔓时,绕在吊绳(5)上的秧蔓可以顺着吊绳(5)和吊环(7)在轨道上向一侧移动,延长吊绳(5),可以实现放蔓再绕蔓操作,对秧蔓的损伤降到最低。”

由上可见,本申请中的吊绳(5)、吊环(7)和轨道1,并非如驳回决定所认为的为了调整吊蔓间距,而是为了落蔓时,在下部通过延长吊绳(5)非缠绕端的长度,并推动吊环(7)前移适当距离,使缠绕端长度被延长,落蔓后,重新垂下并固定非缠绕端。在缠绕端把新生秧蔓继续缠绕在延长的吊绳(5)上,通过另一端也就是非缠绕端调整吊绳(5)的长度,实现方便落蔓并降低对秧蔓的损伤。

2、比较本申请与对比文件相应的技术特征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区别。

在找出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后,为了比较二者的区别,需找出对比文件相应技术特征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我方从D2中发现其吊蔓装置当发生分枝时,通过吊蔓线将主蔓和分枝分离,则将分枝吊挂在另一根吊蔓线上,启动移动装置带动牵引线水平移动,拉开分枝与主蔓距离,使植株的枝叶能够均匀收到光照;当在作物中间进行管理作业时,移动装置带动吊蔓线移动。

由此,不难发现D2中的吊蔓系统虽然能够利用移动装置移动,但D2中的吊蔓系统移动是用于调整植株间距。因此,D2中的吊蔓系统不能相当于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的吊蔓系统,D2没有给出将其吊蔓系统应用于D1以解决“方便落蔓并降低对秧蔓的损伤”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从而佐证了本申请的非显而易见性。

但在实际提出复审请求答复的过程中,合议组坚持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D2公开的内容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得到本申请中的落蔓装置。

3、在复通中进一步明确申请文件与现有技术的差别。

面对事实认定有问题的审查意见,为了进一步明确本申请中吊蔓系统与D2的实质性区别,我方举例对吊蔓装置的落蔓操作方式进行了说明。

3.png
本申请的举例示意图(示出本申请的吊蔓装置)


如图所示,吊环(7)与轨道(1)的下端连接,吊环(7)可在轨道(1)上移动,将位于吊环(7)左边的吊绳(5)定义为A绳,将位于吊环右边的吊绳(5)定义为B绳,其中,B绳与栽培槽的b点连接。

当需要对植株进行落蔓操作时,A绳与秧蔓的固定位置始终不变,先将B绳从栽培槽上解开,并推动吊环(7)沿导轨(1)移动,B绳顺延加长,使固定的A绳等同延长并落下,然后固定B绳在栽培槽的c点处,这样,就可以把之前未盘绕到吊绳(5)上的新生秧蔓继续顺势缠绕在延长的A绳上。依次到下端栽培槽固定件的d、e、f……点上(事先预留b绳足够的长度),从而满足植株在整个生育期由于落蔓延长的需求。由此,进一步佐证了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吊绳、吊环和导轨与D2中的落蔓装置的区别。

复审结果

最终,合议组认可了上述观点,撤回了驳回决定。


四、小结

在申请中,技术特征的对比不能仅从其字面表述确定,而应当在充分理解发明和现有技术发明构思的基础上,结合二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术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而面对审查意见中事实认定存在问题时,需要说明清楚,论据充分,敢于质疑审查员的事实认定或者结合启示中所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可举例说明或调用审查指南的有关规定,以便使审查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申请文件与现有技术的差别,充分利用特征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来质疑技术启示存在的可能性。

·END·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10-62196988

网址:www.cnkip.com

·


静态.png

分享到微博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