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由此,移动互联网行业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中,移动互联网行业在涉及商标问题上多次跌倒。在商标抢注、侵权等各种事务的摸爬滚打中,一位圈内知名人士这样说:“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商标,要像保护商标一样保护我们的域名”。众互联网公司深知域名的重要性,却往往在现实中忽视商标,为此经常付出惨痛的代价。
今天咱们就聊聊近年来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互联网商标大战。
一、即将登陆美股,发现商标被抢注,陌陌美梦中惊醒
陌陌近几年的“发展之路”可谓风生水起,通过增值服务、手机游戏运营、广告等途径在商业上全面开花。正当陌陌春风得意即将准备登陆美股之时,一家来自杭州的公司声称已于2012年在涉及婚介、交友的第45类注册了“陌陌”商标。而令人遗憾的是,陌陌竟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就任凭别人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是陌陌商标保护意识不强吗?我们先来看看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陌陌公司)注册商标的情况:商标局网站查询显示,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共注册商标60多个。仔细查看注册类别,注册很全面,涉及互联网及相关热门类别均已注册,并在主要的第9类(可下载软件),第35类(广告)、第38类(信息传送)和第42类(计算机编程)等方面,都已经获得商标权。可以说陌陌公司的商标保护意识是较强的。那么既然陌陌公司商标注册那么及时,注册的类别也很多,保护也较为全面,又怎么会发生文章开头说的被告侵权的事情呢?
从陌陌公司注册的类别9、35、38、42等类别可以分析看出,陌陌公司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即时信息交流沟通软件进行商标保护,而宣传的时候陌陌公司则采取了弯道超车策略,集中到了“陌生人交友”这一服务主题上面,公司经营时只在乎用户增加和业务刺激,而没有从商标(知识产权)方面分析公司业务到底与微信等有何区别,错误地认为信息通讯就是陌陌公司业务的基础,而没有注意到社交和交友服务才是陌陌的内涵文化。这也就导致陌陌公司注册商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文章开头所说的第45类商标商品服务内容:交友服务、婚姻介绍。
另外关键一点,杭州某公司的商标申请于2012年8月6日,2013年10月6日初审公告,2014年1月7日获得商标权,期间无任何人提出异议,包括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从这点来说,陌陌公司对商标保护太过放松,在上市的档口,商标管理战略没有得到重视。试想,如果在公告期内,陌陌公司以“抢注”他人已经使用并获得一定影响的商标为由,对杭州某公司申请的“陌陌”商标提出异议申请,那么事情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作为被告坐在被告席了,而有可能是作为被抢注商标的受害方,站在舆论的制高点。
二、“美柚”与“大姨吗”之战
“美柚”是厦门美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女生助手类手机软件,是一个专为女性提供管理健康、解决问题、寻找闺蜜和娱乐交流服务的平台。该手机app以经期管理为切入点,同时为女性提供备孕、怀孕、育儿、社区交流等功能服务。截止目前,美柚激活用户4000万,用户记录数更是超过5亿,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女性社区。“大姨吗”则比美柚出现更早,在软件功能上和“美柚”并无太大区别,内容也很丰富。二者显然是商业竞争对手。
而“美柚”的前身却是“西柚”。就在发展蒸蒸日上时,西柚突然将自己的产品下架,并于三天后在官网宣布西柚品牌升级为“美柚”。原来是一家名为康讯睿思的公司向西柚发出律师函,称“西柚”商标为自己所有,要求西柚公司停止使用“西柚”,并将其产品下架。究其原因,是西柚在品牌创立之初竟没有查询清楚商标的注册情况。若经过商标查询,即可发现,在最关键的软件下载类别上北京传动未来科技已将“西柚”注册为商标,康讯睿思就是从他们手中接过了商标使用权,然后使西柚被迫更名。于是一场西柚变脸为“美柚”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经过查询,当时西柚还在第9类注册了个“爱西柚”,这个“爱西柚”也早就被央视传媒在第42类注册了,这就不是抢注商标了,完全是由自己的疏忽为日后的商标纠纷埋下隐患。
那么,西柚变脸又与大姨吗有何联系呢?这就要说,大姨吗的母公司叫“康智乐思”,发律师函告美柚侵权的叫“康讯睿思”,从名字可以看出二者间肯定有些渊源。经进一步了解,康讯睿思的法人代表叫张相卓,而张相卓同时又是康智乐思的股东之一,说到这里,就可以断定,这基本上就是大姨吗策划出的商标攻势。商场如战场,在商业竞争中面对竞争者利用法律漏洞对自己进行打击,大意的西柚也只能自吞苦果,吃个大大的哑巴亏了。
在西柚变脸美柚后,他们似乎吃一堑长一智,不但市场份额实现后来居上,甚至还想找办法进行反击。之后大姨吗由于涉嫌刷榜在App Store下架,当天下午16点左右又重新恢复。CEO柴可后来发文对“某些同行”不正当竞争的行径做不点名抨击,虽然大姨吗这边只是不点名抨击,但大家很自然地就把“某些同行”和变脸的“西柚”画起了等号。前有西柚变脸,后有大姨吗神秘下架,看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甚是激烈。
三、嘀嘀打车变身滴滴打车
说完西柚变脸美柚,再说当时一经推出就火遍大江南北的“滴滴打车”。现在兴起的打车app无数,“滴滴打车”始终排名第一,但“滴滴打车”也曾和西柚犯过同样的错误。虽说滴滴打车一经推出就率先掀起了一场出租车业革命,可没想到有家杭州企业早就在第9类注册了“嘀嘀”商标,并以此起诉嘀嘀打车,还开出了8800万的天价赔偿。嘀嘀打车虽积极应战,但对方死咬不放,最终在双方僵持阶段,嘀嘀打车CEO程维意外发现高达6成的用户经常把“嘀嘀”打车输入成“滴滴”打车,甚至许多媒体记者朋友也老是输错。于是乎,改名,“嘀嘀”打车从此变身“滴滴”打车。可见,企业进行产品宣传和推广前进行专业的商标查询是多么的重要。
四、IPAD的高额入场费
这个事情起源于2000年,当时苹果并未推出iPad平板电脑,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深圳唯冠科技公司又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由于海峡两岸在制度上还存在差异,相关政策和规程仍不统一,这就为日后iPad入驻中国大陆市场埋下了隐患。
后来在苹果策划iPad产品的时候,他们立刻发现了商标的问题,于是通过英国子公司IP向台湾唯冠打包购买了iPad商标使用权。可由于台湾唯冠的隐瞒,他们并不知道其实iPad在中国大陆的商标没有到手。等到iPad在华开售,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然后就是双方对簿公堂各执一词。该案件经过三次开庭,最终广东省高院通报,苹果支付6000万美元一揽子解决iPad商标纠纷。
可见,不仅中国企业会时常面临商标抢注等侵权问题,就算在消费者心中高大上的外国巨头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同样也少不了要为此掏学费。虽说苹果这钱花得不贵,因为用6000万美元打开的是整个大陆地区市场,但毕竟商标问题对于大企业来说同样不容小觑。
经过如上案例,看来这公司和产品的起名可都是大事。品牌往小了说就是个产品名字,往大了说可是企业形象和巨大的无形资产。太多企业在发展途中丢了品牌,白白伤了感情,丢了投入。这些企业因一个小小商标而付出了巨大代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初创建品牌的时候压根就没把商标当回事。这些教训也提示广大企业,对商标的重视绝不应该是表面的、短暂的,注册了就任务完成,而应进行战略性的管理,对其给予长期的、可持续性的重视。